张志安等 | 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主题报道 ——2021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
摘要
本文以2021年中国新闻业典型案例、重大事件和行业数据为基础,梳理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文章重点聚焦以建党百年为代表的重大主题宣传、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公共危机传播、以东京奥运会为代表的全球事件报道等三类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从内容、形式、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展现本年度新闻业的报道表现,并立足数字新闻业发展和现代传播体系建构,对2021年中国新闻业的实践特点进行概括。头部中央级媒体持续引领,部分省市媒体加快转型,一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迭代升级,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加速推进。未来,在智能传播新技术的驱动和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化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业需要培育出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强化原创内容生产、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数字新闻业;现代传播体系;新型主流媒体;重大事件主题报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内容科技等方面持续推动内容聚合分发、舆论引导能力提升;以芒果超媒、河南广电等为代表的市级媒体,立足本地生活,拓展业务模式,探索深度融合的地方路径;以长兴传媒、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等为代表的县级媒体,则做强区域宣传、强化本地服务,立足分众传播,打造新闻+政务+商务综合平台。
同时,今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2020东京奥运会延期后正式举办等重大事件频发的一年。本文以2021年中国新闻业典型案例、重大事件和行业数据为基础,梳理新闻业发展变化的年度特点,并立足数字新闻业发展和现代传播体系建构,对2021年中国新闻业的实践特点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发展建议。
一、新闻业发展变化的年度特点
(一)媒体转型与应用传播实践创新
1.主流媒体移动化转型加速,推动内容业态升级。从2014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目标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深化为“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在此目标的引领下,中办、国办加大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的客户端建设,以移动互联重构内容生产流程、以传播矩阵建设提升引导能力。
一方面,传统媒体强化客户端建设,整合资源、深化服务,通过自建平台和入驻第三方平台两种方式增加用户、扩大影响。2021年初,人民网研究院对我国600百多家中央及省级城市主要报纸、广播、电视台的融合传播力进行评估发现,中央级媒体融合传播力继续领跑,广东、北京、江苏媒体综合传播实力强,各省市媒体融合传播各有所长。除广播频率在聚合视频客户端的入驻率较低外,报纸、广播和电视的网站、自建客户端等自有平台的开通率,以及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聚合音/视频客户端等第三方平台的入驻率都较高,超过67%。各大媒体在聚合视频客户端的覆盖率明显上升,其中报纸和电视入驻聚合视频客户端的账号数量分别增加51个和53个,增幅均超过了30%。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为代表的央媒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自建客户端,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在9个安卓应用商店下载量为3.5亿次,总台的电视客户端“央视影音”和广播客户端“云听”,在9个安卓应用商店下载量分别为6.08亿次和3,226万次。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继续巩固内容优势,突出特色定位、强化服务价值,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容业态升级。以新华社“两报两端”为例,经过改版升级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和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1月份全新亮相。改版后的《新华每日电讯》实现传统报道、新媒体报道“跨媒介互动”,打造“融媒之纸”;《参考消息》坚守原有定位和特色,突出纸媒“精细化阅读”优势;新华社客户端从新闻聚合平台走向“权威资讯第一发布平台”“主流资讯汇聚分发平台”“社会治理信息集散反馈平台”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华网着眼于以构建新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为目标,打造新型“网上通讯社”。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多元化产品,新华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资源和条件更加充沛。此外,省市级媒体扎根本土、服务基层,通过网上网下联动、提升本地舆论影响力。如《广州日报》打造了根植街区的微信公众号矩阵平台,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新融合媒体产品,进而建立起网格化的媒体传播与服务平台,强化用户粘性,服务基层社会。
2.新闻叙事适应网络传播特征,创新话语方式和内容形态。以可供性理论做考察,当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主流媒体在社交矩阵账号上的内容表达和新闻叙事则必须把握平台运作逻辑、算法推荐机制和网络话语体系。
在话语方式上,主流媒体更加善于采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符合网络文化特点的流行用语,还借势培育“网红”记者或主持人,改变往日相对严肃的语态和气质,给网民带来新鲜的主流传播话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年轻态、融合化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打造了“央视美女记者”王冰冰,推出了《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冬日暖央young》等融媒产品,以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产生不错的宣传效果。据CSM发布的《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86.4%的用户看过电视主持人发布的短视频,“观点表达、知识分享”仍是用户最期待看到的内容,“与网友互动”相关短视频内容期待值提升最大,排名升至第二位。
在内容形态上,主流媒体更加注重视觉化呈现方式,以适应小屏移动化、碎片化观看特征,“无视频、不传播”的短视频新闻已成常规表达。通过摘录现场音及特写画面,配以文字解说或背景音乐的短视频新闻形式,短时间内能迅速为读者呈现重大事件中最具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的片段。加之视频剪辑拼贴技术的利用和背景音乐的效果给人临场感,振奋人心、令人感动或发人深省,都能以故事模式、情感模式强化信息模式、政论模式的宣传效果。此外,随着视觉化呈现方式日趋主流,以中长视频为代表的vlog新闻通过第一视角的观察记录,强化沉浸感和真实感,也成为一些时政新闻的表现形式。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均推出记者看两会vlog栏目,通过记者第一视角带着用户走进两会现场,感受代表参政议政的热烈氛围。
3.优化智能时代算法分发的主导模式,主流媒体积极打造主流算法。利用算法进行信息分发是智能时代内容分配和流量触达的主导模式,通过大数据驱动对目标用户进行全方位画像,建立传播量、浏览量、点赞量等量化指标,基于用户、内容和场景要素的协同过滤机制是算法推荐的主要逻辑。在以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以算法推荐获得用户和流量优势的同时,主流媒体也更加积极运用算法推荐,尝试解决“信息茧房”等问题,助推时政新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分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推出“央视专区”时,便在组合推荐算法中融合了主流舆论引导因子。随着“5G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总台进一步提出了“总台算法”,即除了传播量、浏览量、点赞量等流量指标以外,还加入了价值传播因子、动态平衡网络、社会网络评价体系等更多和正能量相关的指标,试图在千人千面的基础上传播更具意义价值的内容。基于对算法推荐局限的反思,主流媒体在探索主流算法过程中,尝试将主流价值观与主流算法相结合,既利用算法提升内容审核效率,过滤掉灰色或黑色内容,又通过融合更多推荐指标、扩大优质内容池等方式,努力为受众提供更综合、更优质的内容推荐阅读体验。
4. 积极采纳先进传播技术,打造智能化编辑部、提升传播效能。智能传播技术的运用,可全方位提升主流媒体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能:AI技术运用于新闻生产领域,提高了新闻生产的速度;3D、AR、VR、MR等技术推动媒体报道形式的更新,强化了融媒体产品的视觉和交互体验;5G、8K等技术推动直播及视频技术的高速、低延迟、高清化,更新了媒体即时传播的速度要求。5G+4K/8K超高清呈现、“智能云剪辑”“5G+AI”报道、AI直播拆条、AI合成主播、区块链新闻编辑部等新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采用。智能化编辑部的打造,实现了智能工具在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反馈等全流程过程中的应用,形成更加智能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新闻生产机制。
2020年12月,《人民日报》发布了“创作大脑”,将内容优势与人工智能和算法等整合创新内容共享生态,这个全媒体智能创作平台拥有包括直播拆条、在线快编、智能字幕、智能写作、新闻追踪等在内的全媒体智能工具箱,以及集纳海量图、文、音视频资源的智慧媒体云,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新闻内容的高效生产。2021年1月,新华社客户端将AI合成主播升级为“AI合成主播超市”,8位AI主播供用户点选播报新闻。两会期间,AI合成主播雅妮运用多分身跨场景技术在人民大会堂进行现场报道。6月,新华社推出了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小诤”,她完成了穿越三大空间站进行报道采访的工作。10月,北京广播电视台发布了中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与以往数字人产品集中在虚拟主播领域不同,“小妮” 侧重于用户服务功能,以人工智能和情景对话的形式为用户服务。12月,《每日经济新闻》与小冰公司联手打造的全球首个全流程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视频直播电视栏目“每经AI电视”全网正式上线,实现了虚拟主播在财经新闻移动分发场景中的常态化生产。
(二)媒体角色与社会功能的多元拓展
1.紧扣重大议题,巩固舆论主阵地、助推社会治理。2021年,主流媒体围绕全国两会、建党百年等重大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宣传和融合报道,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强化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夯实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据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对2021年上半年主流媒体机构网络传播力的评估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新媒体渠道的最大粉丝量均在亿级以上,且三大央媒融合传播效果位列前三。
在服务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的模式。“人民号”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的内容聚合平台,定位于向用户传播高品质的内容,政务号、媒体号是“人民号”平台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近一半的内容。整合不同系统资源,“人民号”积极开展与政务部门的合作,打造出多个政务+服务合作标杆案例,包括与国家反诈中心合作的“全民反诈防骗季”系列直播、与全国各地博物馆合作“奇妙漫游云逛展”等。“人民号”不仅在传播设计上更互联网化、更年轻态,也因互动服务模式更亲民、便民、利民而得到网友认可。
正面宣传之外,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也是媒体职责所在。2021年,也涌现出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如《新京报》对餐饮品牌“胖哥俩”的暗访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于山东某县存在骗取医保资金的调查,《三联生活周刊》对重庆幼童坠亡事件以及国产玻尿酸产业等的内幕调查。此类深度报道,通过专业媒体记者深入现场的采写,调查事实还原真相,以小切口披露方式呈现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症结,助推了社会治理。
2. 数字新基建夯实,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消费与生产并重。互联网基础资源加速建设,为网络应用和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并在5G商用发展实现规模、标准数量和应用创新三方面走在领先水平。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另据《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年轻用户规模增长放缓,50岁及以上短视频用户占比从2020年的14.2%飙升至27.4%,超四分之一,“银发e族”贡献主要规模增量。此外,50岁及以上用户发布短视频的比例也由去年的20.4%飙升至30.0%,“银发e族”通过短视频建立社交连接的需求更强。2021年1月,新华社客户端8.0版全新上线,推出“全民拍”社会治理交互平台等功能。《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满足了个性化、视频化的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用户自制或上传短视频的比例攀升至42.8%。用户主动参与短视频内容共创,其中“个人生活记录”为主要内容类型。
(三)媒体生态: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互联网信息监管力度持续强化
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在注册、使用账号名称信息中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此规定规范了互联网内容信息主体账号的注册和使用,进一步明确和限制了自媒体账号的内容信息发布,避免了自媒体账号违规使用组织机构身份,有利于抑制虚假新闻或新闻敲诈现象。该规定还从互联网平台的责任出发,要求互联网平台积极履行账号注册和审查责任,设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账号的注册门槛,确保互联网新闻信息内容提供的专业性。
此前,国家网信办还发布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意见》,敦促网站平台发挥在保障信息安全、规范传播秩序、维护良好生态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切实提升管网治网水平。当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日益呈现基础设施化的趋势,为此,互联网平台需要承担起规范信息传播秩序的主体责任。实际上,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信息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枢纽渠道,已兼具商业属性和公共属性,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需有更多作为。
8月27日,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商业网站平台迅速行动,开展自查自纠,集中整治扰乱财经领域网络传播秩序8类违规问题。目前,已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2,929个,清理有害信息47,153条,关停封禁账号1,793个。以腾讯为例,9月16日腾讯公告了第三批被查处的违规自媒体账号,共清理违规内容29,160条,处置账号2,320个,其中不乏一些“篇篇10万+”的自媒体号被永久禁言。伴随互联网信息内容审核和平台监管的力度的增强,媒体生态和网络空间总体上呈现出国家督办、平台自纠、自媒体账号注册和运营更加规范的态势。
二、重大事件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
(一)以建党百年等为代表的重大主题宣传
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全国两会等是今年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大主题。围绕这些主题,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原创报道,以音频、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在新闻网站、新媒体客户端以及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快速发布、广泛触达,逐步形成中央媒体联动地方媒体、专业媒体联动互联网商业媒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针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报道,主流媒体运用情感化、故事化、年轻态的叙事特征,在全平台推出和分发短视频、H5等新媒体作品,同时发起了一系列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提升传播的互动性、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在主题宣传中增强公众的政党认同和制度自信。
在创新报道形式上,新华社推出报道《这一个动作,告诉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以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漫画,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剪下一半被子送给当地百姓的故事。该报道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精神,用一个故事、一副漫画传承了红色基因,重温了党的信仰和意志。报道被国内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转载,传播覆盖网站、电子报纸、“两微一端”等全媒体渠道,达到了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在创新叙事方式上,新华社精心制作微视频《望北斗》,敏锐抓住摇光星距地球约100光年这个契机,与党的百年生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东方红一号卫星、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被流畅地串联起来,最终汇成片尾浩瀚星海中的党徽标识。该视频还启用了电影《流浪地球》的视效团队,通过对CG动画等视觉特效的大量应用,让一个微视频达到了电影级的效果。上线2小时,《望北斗》全网传播量迅速破亿,微博话题“今天的北斗星光来自100年前”阅读量超16亿,视觉冲击和情感传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政治传播有效的“微表达”。
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之间联动、线上线下联动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365个关键性历史瞬间,以每集2-3分钟精心制作的“短音频+”形式进行呈现,并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此外,《百年瞬间》还走进中小学校园,通过校园广播、党史公开课等形式,为学生们普及党史知识。这个系列作品的全面铺开和广泛触达充分发挥了广播的技术优势,以原声重现历史,以瞬间直击人心。
互联网商业平台也积极助力建党百年重大报道的传播和互动。如新浪新闻借助推荐策略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加权提效,扩大建党百年相关权威资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还通过专题报道、主动策划、联合创意等形式,吸引用户关注及互动,营造浓厚庆祝氛围。截至2021年7月1日,新浪新闻建党百年相关主题与策划总点击量达2.2亿次。在全国两会举办以及“十四五”规划出台之际,主流媒体通过全媒体矩阵推出系列文字、图片、H5等报道作品,且通过全平台分发达到数以亿计的传播效果。比如,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106个版面、531篇报道、203张图片,《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81个版面、263篇报道、186张图片,人民日报全媒体方阵共推出两会报道近2万篇,全网总传播量超180亿次。《人民日报》全社报、刊、网、端、微、屏等平台渠道进一步打通,策、采、编、评、发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深化,同时统筹国际部、海外版、英文客户端、人民网9个外语频道、《环球时报》以及境外社交媒体账号等外宣平台和资源,网上网下、内宣外宣一起发力。
(二)以抗击新冠肺炎等为代表的公共危机传播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扩散,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出现反复,抗击新冠疫情是2021年的重要议题。此外,河南水灾、沈阳爆炸等公共危机事件也引发了人们高度关注。
经历了2020年的集中关注,2021的抗击疫情报道体现出常态化、数据化特点,且兼顾服务价值与人文关怀。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及时公布全国确诊病例、重点地区抗疫进展,以果断有力的数据和清晰可感的政策服务抗疫大局。其中,主流媒体一些小切口、小故事的作品,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例如,@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了话题#迪士尼烟花绽放时他们逆行防疫#,报道了10月份迪士尼灿烂的烟火秀下,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核酸检测的工作中逆行的医护人员和民警,用童话和现实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防疫工作人员的艰辛工作,引发大量网友点赞。截止12月,该话题下讨论达到10.1万次,阅读达4亿。网易新闻的报道《浙江疫情流调报告曝光,道尽成年人的悲欢:原来,每个人都不容易》、自媒体账号“王耳朵先生”发布的《新冠2年,我在140多份流调报告里,看到了中国人最真实的人生》等文章,也从个体视角展现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普通人的生活。此类文章中的普通人,尽管面对艰辛却依然乐观,其精神力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报道既密切关注美国、日本、印度等海外抗疫进展,也积极借助智库产品,扩大中国国际传播话语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发布“全球抗疫排行榜”,设置了疫情指数、疫苗指数、社会经济指数等三大维度,共12项评判指标,全方位评价全球主要经济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现。据《天目全球抗疫排行榜》显示,中国综合抗疫表现排在榜单第一位,新加坡、日本紧随其后,美国排名22。这份榜单彰显了全球疫情叙事的中国话语,有利于打破西方媒体主导的垄断话语权。
2021年河南暴雨导致的洪涝和次生灾害发生,主流媒体和商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响应,通过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传递灾区险情。其中,初期一手信息主要由灾难亲历者提供,主流媒体迅速启动响应机制,通过二次剪辑和文案编辑进行发布,随着特派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后,马上开启直播,直击现场情况。新浪新闻等智能信息平台对汛情及求助信息进行推荐加权,通过信息过滤和精准匹配等智能技术,为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救援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便民工具、辟谣科普等内容产品,以及平台的全景生态分发能力,充分体现出数据抓取及智能分析等技术在发现和整合险情中的作用,也彰显了互联网商业平台的社会价值。
关于河南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的传播,主流媒体扮演记录者、服务者、影响者多重角色。不少媒体发起暴雨互助话题、开辟求助通道、传递互助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大众和人际传播渠道,连接资源、助力救灾。例如微博@大象新闻发布#河南暴雨互助#微博,为河南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求助通道,在微博端获得83.7亿阅读量,2,000多万讨论,并登上热搜。人民日报客户端则通过H5小程序,开通“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为受灾群众提供信息救助通道,灾民有紧急救援需求可填写表单一键发送,求助信息将被第一时间转交给相关部门。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还自发创建共享式文档,通过共享编辑的形式及时分享和传递灾区求助信息,呈现出以平台用户为节点、以互联网平台为信息中枢的传播形态,使互联网商业平台发挥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的信息中枢作用。
除重大事件及时报道、重大政策精准解析、重要资源有效连接外,对重大灾难中小人物的个体命运呈现、对救灾处置中存在问题的理性监督,也是主流媒体灾难报道的常规作品。《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特稿《生死五号线》,以细腻的笔触还原多位受灾者的心境和处境,详细地呈现了灾难之下的人性和情感,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与慨叹,文章发出后在社交媒体刷屏,阅读量达10万+。四川红星新闻记者在河南暴雨现场深入采访,结合地铁轨道专家的观点,推出了报道《郑州地铁5号线“进水口“调查》。该文独家披露了政府通报之外的两个进水点,点出地铁停车场区域位置低洼容易积水等隐患。报道发出后,多家媒体跟进,公众将视线从关注地铁遇难者命运延伸至追问进水原因,对郑州7·20调查组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东京奥运会等为代表的全球事件报道
延期举办的2020东京奥运会是全球性体育赛事,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场景传播”的优势,调动丰富资源、强化融媒形态,采用图片、短视频、直播等视觉化形式,以自建客户端和互联网平台分发为渠道,进行即时报道和整合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凭借着独家版权资源,通过旗下新媒体客户端央视频对东京奥运会进行实况转播并联合本台演播室进行现场评论。17天内,共派出了近800人报道团队,实现了500场电视转播、超7,000场新媒体赛事直播。截止8月8日,通过总台全媒体渠道收看东京奥运会人次达479亿次,刷新总台近十年来体育赛事触达人次新纪录。其中,央视频客户端赛事视频观看量累计达25.8亿次,单日视频观看量突破3亿人次。
10月,CCTV-16奥林匹克频道上线,这是国际上首个以4K超高清和高清标准24小时上星同步播出的专业体育频道,频道上线仅23天观众破亿。这标志着我国在4K高清电视技术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此外,央视体育客户端与CCTV 4k超高清频道互动,计划对北京冬奥会赛事全程4K制播,实现开幕式、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项目8K制作,加上央视数字平台对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渠道的全网布局和覆盖,受众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冬奥会魅力。
如果说全球性赛事的报道重在给用户提供身体和视觉在场的体验,那么全球性重大时政事件的报道,则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和话语权。2021年,在阿富汗、几内亚局势等全球事件报道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以往长期准备建设的记者站点,迅速响应和启动,通过关键信源完成直播连线、进行融媒分发,极大提升了国际报道能力。
比如在阿富汗报道中,总台多次抢占先机,成为全球重要信源,冲破了西方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的垄断,扭转了中国媒体长期充当“二传手”的局面。8月31日塔利班新闻发布会上,代表中国媒体的话筒被放置在主席台正中间。8月19日,CGTN主持人田薇独家专访了塔利班发言人苏海尔·沙欣,总台成为第一个独家专访沙欣的中国媒体。中东总站记者李超撰写的首篇手记《总台记者喀布尔见闻|揭开神秘面纱的塔利班发言人》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出,以喀布尔报道员法耶兹的视角白描式呈现了塔利班首场新闻发布会情况。手记发出后20分钟内点击量突破10万,迅速登上微博要闻排行榜。截至8月23日14时,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等平台新闻总浏览量超过9,840万,相关话题总阅读量突破3亿。据统计,总台共完成了12次塔利班官员专访,13次前阿富汗官员专访,通过44种语言对外传播到95个国家和地区,1,599家境外电视台对总台报道引用播出,其中G7国家媒体占比高达75%。此外,在几内亚局势发生变动时,总台非洲总站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打破各记者站常态分工,与国内各部门深度联动,以一切能采取的方式触达几内亚现场,获得大量一手信息。
三、现代传播体系建构与新闻业价值坚守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曾对2021年新闻媒体行业趋势进行预测:2021年将是数字领域发生深刻而快速变化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将呈现出新闻编辑室更加强调专业性,更多关注数据和视觉叙事格式,新闻业将重新聚焦于事实、解释和专业研究等变化和趋势。在2021年Twipe主办的“未来10年新闻业”主题峰会上,全球媒体人经充分讨论也提出了未来的新闻业将产生越来越多更加注重实效的记录型媒体,并将向服务型媒体转型等观点。
面对数字新闻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学界提出了物质性、可供性、空间转向、情感转向、实践转向、关系转向等研究视角,其中新闻业的功能、角色、价值始终是新闻业运作的根基,也是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深度媒介化的互联网社会中,面对动荡变化的国际形势、全球抗疫的重大挑战、互联网平台兴起的结构重塑,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功能如何维系、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将显得更加重要。参照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变化特点可知,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新闻业对专业精神、社会功能的坚守,新闻业正在融合转型中完成技术采纳的升级、多元角色的拓展和舆论影响的再造。
国家政策始终是中国传媒转型和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2015年“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表述不同,中共中央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由“推动”到“推进”,从“融合发展”到“深度融合”。国家力量驱动下的中国媒体融合,被赋予特定的社会使命和时代期望,要求媒体通过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资源。媒体融合转型的战略目标在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意味着媒体在发挥传播、引导、服务、治理的作用中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力,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媒体融合需要在政策引导、内容科技、数字转型、供需结构及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中谋求创新。
媒体深度融合是持续推进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发展的关键路径,而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则是现代传播体系形成的关键指标。从横向看,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需要主流媒体、商业互联网平台在互为助力和技术驱动下实现资源协作和生态共建。从纵向来看,则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新型媒体格局,要打造出一批中央和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同时在基层建立起一批服务社会治理的区域综合平台和融媒体中心。
当前,从中央、省市、县级媒体融合的实践和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呈现出这些特点:少数头部中央级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增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部分省市级媒体在立足区域发展进行宣传引导,打造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批县级融媒体致力于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基层自治、服务地方外宣。总体上,以中央级媒体持续引领、省市级媒体广泛发力、县级融媒体迭代升级为特征的现代传播体系正加速推进。
下一阶段,现代传播体系建构和推进,重点是“内涵建设”,即进一步实现新型主流媒体组织变革、文化再造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简言之,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主要面临两项任务:一是以技术为支撑,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内容生产、经营创新等各个角度进行调整与转型,建立真正的“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在互联网舆论主战场上抢夺主动权与主导权,扩大国内的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提升国际的传播格局竞争力。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的融合转型中可见,坚守主流价值观、技术驱动媒体升级、建立多媒体矩阵、扩大舆论影响力等是核心关键词,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升级主要依赖外包,自身缺乏对智能传播技术的研发和掌控能力;主流媒体也有“头部”效应,少数媒体综合力显著,多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快等。
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从生产流程改革与突破、组织结构再造与重构、机制体制融合与创新等三个方面持续推进。生产流程上,进一步发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分发、反馈全流程中的作用,实现优质内容和移动分发的有机融合和精准触达;组织机构上,进一步整合资源、精简机构,灵活推进项目工作室、个人IP孵化、多元投资和激励机制等运营模式的重构;机制体制上,进一步发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社会功能,在解决可持续营收基础上强化具有实效的舆论引导力。
作者:张志安,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专委会会长,广东广州5100275;谭晓倩,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275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2年第1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排版/冯遥
往期精彩回顾
胡泳等 |元宇宙作为媒介:传播的“复得”与“复失”
陈昌凤等 | “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彭兰 | 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